設計系統

設計原則

des

自然 | Natural

  • 遵循實體世界直覺,讓數位互動如呼吸般本能
  • 實現路徑
    • 生物動效:組件過渡模擬自然運動(彈性/阻力曲線) 例:彈跳窗出現速率 300ms + 緩動 cubic-bezier(0.2, 0.8, 0.4, 1)
  • 空間隱喻
    • 層級深度以陰影透明度對應(每級 opacity +4%)
    • 拖曳操作觸發質量感應(移動速度隨元素面積遞減)
  • 現實物理
    • 全域光概念,避免光源混亂,如投影角度
    • 現實視覺距離,按鈕懸停代表懸浮,點擊代表按壓,懸浮時離人眼更近顏色較淺;按壓時離人眼更遠,顏色更深。
    • 物體容器化,透過卡片將內容承載起來

預見性 | Predictive

  • 通用知識
    • 基於通用知識,使用戶可以對操作有預見性。即:操作前可以輕易知道會發生什麼,減少操作測試,並增強使用者對產品的掌控感。
  • 操作閉環
    • 達到使用者互動三要素:操作前有預知,操作時有感知,操作後有回饋

回饋 | Responsive

保證訊息對使用者的互動回饋,並區分互動回饋的優先順序和強度。

操作強度視覺回饋
輕度互動微色彩變化
中強度自動關閉的回饋提示
中高強度按鈕壓力動畫、主動關閉的回饋提示
強結果全螢幕狀態、動畫

一致性 | Consistent

三維統一體系

  • 互動層:
    • 全域導覽列固定左置(西語系RTL則右置)
    • 確認/取消按鈕順序依OS規格(iOS右確認,Android左確認)
  • 視覺層:
    • 建立「間距階梯」:4/8/12/16/24/36px 六階模數
    • 圖標家族線寬統一
    • 數位特殊字體使用
  • 認知層:
    • 相同功能詞全平台統一(如「收藏」≠「關注」)
    • 英文格式書寫規範
    • 錯誤代碼映射標準話術庫

突出 | Prominent

  • 關鍵操作區施加「視覺重力」,如微光、懸浮等
  • 動態降級
    • 非核心功能折疊至「···」選單
    • 滾動時隱藏全域導航,上滑浮現

降噪 | Minimal

  • 認知減負策略
  • 資訊密度公式:
    • 界面元素數 ≤ 7 ± 2(米勒定律)
  • 三色原則:
    • 主色(品牌色)佔8%
    • 輔助色(狀態色)6%
    • 強調色(危險操作)2%
  • 動態清理規則:
    • 使用者停留≤3秒的頁面移除裝飾元素
    • 同一視圖僅允許1個動畫焦點

人性化 | Human-Centered

  • 用缺陷思維設計完美體驗
  • 拒絕冰冷的人機交互
    • 讓提示語充滿人情味

遵從與引導 | Adaptive Guidance

  • 遵從
    • 遵從大眾心理與行為習慣
    • 理解小眾心理和行為習慣
  • 引導
    • 引導使用者專注產品核心目標不偏移
    • 引導使用者在產品區間思考
    • 引導使用者達到產品目的